从“流通”的角度看支付


2019-4-10 11:40来源:移动支付网    作者:换个角度看支付

引言

这里是“换个角度看支付”系列的第一个章节:“从流通的角度看支付”。这个章节会被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介绍如下的内容:

第一部分聚焦在支付行业与银行的关系上,为你解析为什么银行会在支付行业的发展中扮演推动者的角色。

1银行与支付

第二部分聚焦在支付体系的变革上,为你介绍现代支付体系的雏形,及其经历的变革。

2支付体系的变革

2.1信息流与资金流

2.2信息流的变革

2.3资金流的变革

第三部分聚焦在国家支付体系的构成上,为你介绍中国与美国支付体系的基本结构。

3国家支付体系的构成

3.1中国的国家支付体系

3.2美国的国家支付体系

第四部分聚焦在跨境支付体系上,为你介绍跨境支付的机制,以及其正在经历的变革。

4跨境支付

4.1常规模式

4.2来自Ripple的创新

本文主要参考了下面几本书的内容:

《Payment Systems in the U.S.》

《支付结算理论与实践》

《美第奇银行的兴衰》

《山西票号史》

1.银行与支付

支付,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货币转移的过程。在这种货币转移的过程中,银行一直以来都在扮演重要的角色。15世纪欧洲的美第奇银行和18世纪中国的山西票号都是早期银行从事货币转移业务的典型代表。鼎盛时期的美第奇银行将自己的货币转移业务覆盖了整个西欧,除了在佛罗伦萨的1家总行之外,在意大利境内另设有4家分行,分别位于比萨、罗马、威尼斯和米兰,在意大利境外又同时设有4家分行,分别位于法国的阿维尼翁、英国的伦敦、比利时的布鲁日和瑞士的日内瓦。另一边,在余秋雨笔下被称为“中国银行的乡下祖父”的山西票号在18世纪的清朝也拥有着覆盖整个中国的货币转移网络,其中最有名的“日升昌票号”,单单一家票号就在全国拥有24家分号。

为什么银行与支付会有着这么密切的关系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从银行的经营模式中找到。银行主要的业务有三种,分别是:存(存款)、贷(贷款)、汇(货币转移)。在这三种业务中,贷款业务承担着为银行创造绝大部分收益的任务。而存款业务主要负责吸引沉淀资金为来贷款业务提供支持,而货币转移业务则主要负责保证资金的流通性,通过保证资金流通而带来的便利来吸引潜在的用户将自己的资金沉淀在账户中。以刚才说过的美第奇银行和山西票号为例,前者依靠遍布欧洲的支付网络提供的资金流通便利,让当时欧洲教皇将数量巨大的教廷税金存放在了美第奇银行的账户里,而后者则依靠遍布中国的支付网络提供的资金流通便利,让清朝朝廷将饷银存放在了山西票号的账户里。毫无疑问,吸引来了这样两笔“富可敌国”的沉淀资金,美第奇银行和山西票号的贷款业务想不做大都不行。美第奇银行和山西票号在历史上并不是个例,几乎所有的银行都会依靠“货币转移促进存款,存款促进贷款”的循环来扩大自己的规模。

我曾经在“引言”里将支付的过程描绘成——“放在冰箱里的生肉,你把它从冰箱拿出来再放回去,似乎什么都没做,但手上已经沾满了油”。而现在我们找到第一种“油”了,那就是被支付业务,或者说是货币转移业务,支撑起来的存贷业务,而主动去搬动生肉的“手”就是银行。

2.支付体系的变革

2.1信息流与资金流

现代的支付体系是建立在各种先进的技术条件之上的,但从本质上来说,所有这些系统的雏形都可以在15世纪的美第奇银行和18世纪的山西票号的身上找到。两者在几百年前就已经找到了在原始的技术条件下,保证大范围资金流通的方法。这个方法并不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将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手交货,一手交钱”的连贯流程,分为两个独立的环节来完成。“一手交货”,我们可以理解成是一笔涉及两方的债权关系被确认了下来;“一手交钱”,我们则可以理解成之前形成的债权关系得到清偿。通过分离债权关系的确认与债券关系的清偿,美第奇银行和山西票号就可以进行一种被称为“轧(ga)差”的操作。

什么是“轧差”呢?举个例子来说,假设美第奇银行的罗马分行收到了一封来自米兰分行的支付申请信件之后,会在第一时间确认下两者之间的债权关系,但这两个分行之间此时并不会有任何实际资金上的往来,债权关系的清偿会在几天之后再进行。第二天,美第奇银行的米兰分行又收到一笔来自罗马分行的反向支付申请,这笔债权也被两个分行都确认下来,同时也在几天后进行债权清偿。最后,在几天后正式进行债权清偿时,罗马分行与米兰分行之间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债权关系正反抵消了,两笔支付申请在无需动用任何真实资金的情况下就都完成了。

“债权确认”和“债权清偿”这两个环节,在今天也会被称为支付的“信息流”和“资金流”。对“信息流”进行“轧差”,进而在不进行“资金流”操作的情况下完成支付的方式,一直到今天都在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频繁交易的金融领域。比如,美国的国家证券清算公司(National Securities Clearing Corp)的持续净额结算(Continuous Netting Settlement)系统可以通过“轧差”的操作就将每天94%的交易进行正反抵消,进而在不动用真实的资金的情况完成这些交易的支付结算工作。

但是,轧差的处理不可能每一次都正好将“信息流”中形成的债权都正反抵消,对于无法轧差的债权,一旦到了约定的债权清偿时间,就需要进入“资金流”流程。完成“资金流”,需要运送真金白银,古代的商业组织一般会雇佣一些“民间武装集团”来完成这个任务。比如,山西票号就会依赖镖局之类的机构运送真金白银。票号的兴盛一般也会带动镖局的兴盛,山西的票号多,山西的镖局的市场就大。如果你搜索“镖局”这个关键词就会发现,镖局的开山鼻祖就恰好是一个山西人,叫“神拳张黑五”。

分离信息流与资金流,就是现代支付体系的雏形。但是,这种雏形在美第奇银行和山西票号的年代还非常得原始:“信息流”需要依靠信件传递,效率很低;“资金流”需要通过运送真金白银来完成,风险很高。现代支付体系正是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才从原始的雏形中真正“涅槃而生”。

2.2信息流的变革

18世纪的山西票号就已经在为提高其自身“信息流”的效率而努力了。清朝末年,电报进入中国之后,山西票号就采用了这种技术来进行信息传递。不幸的是,由于山西票号本身的衰败和消亡,这种变革的努力最终无疾而终,飘散在历史的烟尘中。中国支付体系的“信息流”真正完成电子化,要等到几十年之后,人民银行在1991年建立“电子联行系统”(EIS)才能算是真正完成。“电子联行系统”借助于卫星通讯,第一次将中国支付体系中的所有参与者用一套电子化的网络连接在了一起。从此,中国支付体系中的“信息流”真正告别了信件传递的时代。

“信息流”的发展不仅取决于通讯网络之类“硬件”的进步,还取决于“软件”的进步。所谓“软件”上的进步,就是设立信息流的统一标准。中国支付行业最常见的“信息流”标准就应该算是银行卡消费时采用的ISO-8583标准。这种标准设定了128个域,其中每一个域都包含一类支付信息。在下面这张图里,你能看到POS消费后打印的小票上,哪些支付信息对应了ISO-8583标准中128域中的哪些域。

信息流需要在一国之内传输,也需要跨国家进行传输。现行最通用的跨国信息流标准是由一家叫做SWIFT的组织订立的(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跨境支付的从业者一定不会对SWIFT这个组织感到陌生,这个组织成立于1973年,根据其官网的信息,现在已经有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11000家金融机构在使用SWIFT的信息流标准。我国的“中农工建交”五大国有银行都是SWIFT的会员。

2.3资金流的变革

“信息流”产生变革的同时,“资金流”也在产生着变革。“清算账户”这个概念的出现,让“资金流”的处理避免了运送真金白银的那种方式。要理解“清算账户”的概念,可以从最著名的清算所——1853年建立的纽约清算所入手。纽约清算所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所有参与清算的银行需要在清算所里面设立一个账户,并在账户中预存一定量的资金。在“资金流”的处理中,清算所各参与银行之间无法轧差抵消的债权直接通过对应账户中的资金进行清偿。在每个清算日结束之后,各个参与银行需要对自己的账户进行检查,保证账户里的资金余额在规定的基础之上,确保下一个清算日的正常进行。纽约清算所设立的这种账户就是“清算账户”。借助于“清算账户”,真实资金的流转就变成了对账户中资金余额的增减操作。

初期的清算所都是由银行自发组织起来的,纽约清算所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的起源,传说是因为两个负责在华尔街不同银行之间取送票据的职员在路途中小憩,碰巧走进了同一家咖啡店,并且在闲聊中得知了互相都要去对方那里取送票据,于是他俩灵机一动,干脆在咖啡店进行了交换。所以,纽约清算所有一个外号,就叫做“咖啡清算所”。

虽然很多初期的清算所都是自发组织起来的,但在现代的支付体系中,每个国家最大的清算组织一般都是由央行来担任的。央行本身拥有一个天然的“清算账户”系统,这套清算账户系统叫做“存款准备金账户”。什么是存款准备金呢?大部分国家的央行都会要求本国的商业银行上缴一定量的资金,以确保在遇到突然的存款大量提现时,商业银行能有足够的清偿能力。这部分上缴的资金就叫做“存款准备金”。而存款准备金在应对提现之外的另一大作用就是用来作为“清算账户”,完成各个银行之间的支付清算。央行通过担任一个国家中最大的清算组织,就能够将本国的商业银行都纳入一个官方体系,使其自身成为一个“银行的银行”,进而最大程度得维护本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与流动性。

现代国家的央行都会基于自身“清算账户”体系构建一套电子化的跨行清算系统,这类系统一般统称为“RTGS”系统(Real Time Gross Settlement-实时全额支付系统)。具体到每个国家内,这类系统还会有一个专属的名字。在中国,这个系统叫做“大额支付系统”(HVPS-High Value Payment System);而在美国,这个系统叫做“FEDWIRE”(Federal Reserve Wire Network-联邦储备通信系统)。美国与中国不同的是,除了FEDWIRE这套美联储运营的“官方系统”之外,还有一个私人银行资本运营的跨行清算系统,叫做“CHIPS系统”(Clearing House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一般而言,CHIPS系统更多会处理美国的跨境支付,而FEDWIRE系统更多处理美国的境内支付。

经历了信息流与资金流的两次变革之后,现代的支付体系就从美第奇银行和山西票号的原始雏形中“涅槃而生”了。信息流阶段,借助于通讯网络的发展和报文标准的建立,债权的确认就可以实时完成;资金流阶段,借助于央行设立的清算账户以及对应的RTGS系统,债权的清偿也可以实时完成。

3.国家支付体系的构成

3.1中国的国家支付体系

想要具体了解中国的现代支付体系,可以从人民银行的支付清算体系总体架构图入手。原图非常的复杂,有很多的专有名词。为了方便理解,我把这张图简化了一下。整个清算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行内支付清算系统、跨行支付清算系统、第三方组织支付清算系统和金融市场支付清算系统。其中,前两者主要负责处理“资金流”,后两者主要负责处理“信息流”。

图里顶部粉色区域代表的是央行的支付清算系统,底部暗蓝区域代表的是商业银行内部的支付清算系统。这两个系统主要负责处理“资金流”,承担保证银行内部与跨行资金流通的职责。对央行而言,“资金流”的处理是通过各商业银行在央行设立清算账户的方式来完成;对商业银行而言,“资金流”的处理是通过各分行在总行设立清算账户的方式来完成。额外需要提的一点是,在中国的央行清算体系中有两个子系统: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两者的区别在于,大额支付系统对每笔支付请求实时处理,而小额支付系统则是批量对支付请求进行处理,会有一定的延时。由于延时处理可能会产生清算账户余额不足支付的风险,所以小额支付系统处理的范围只限于五万以下的支付请求。

图里左边蓝色区域代表的是第三方组织支付清算系统,右边黄色区域代表的是金融市场支付清算系统。这两个系统主要负责处理“信息流”,承担交易转接、交易登记和交易轧差等工作。交易转接和交易登记,就是将支付产生的债权信息记录下来;交易轧差就是将符合条件的债权信息进行正反抵消。这两个体系本身不设立清算账户,都是借助于行内支付清算系统和跨行支付清算系统来完成最终的资金调拨。第三方组织支付清算体系中典型的代表是银联和网联,主要为日常消费提供支付清算服务;金融市场支付清算体系中典型的代表是中证登(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债登(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清所(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为证券、债券等金融交易提供支付清算服务。

3.2美国的国家支付体系

理解了中国的体系,我们就拥有了快速理解其他国家支付体系的能力。我们完全可以借用这张图,将美国的主要支付体系表现出来。

中国-大额支付系统

=美国-FEDWIRE&CHIPS

中国-银联&网联

=美国-VISA&MASTERCARD

中国-中证登&中债登

=美国-DTCC&OCC

证券存托与清算公司(The Depository Trust&.Clearing Corporation)

期权清算公司(Options Clearing Corp.)。

4.跨境支付

4.1常规模式

介绍完中美两国的支付体系之后,就将进入这个章节的最后一个部分,那就是如何将不同国家的支付体系连接起来,也就是跨境支付的机制。在跨境支付中,“信息流”的处理一般依赖SWIFT的国际通用标准来完成。跨境支付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资金流”阶段。从之前对中美两国支付体系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支付体系中通常都是借助于跨行清算系统(RTGS系统)来完成“资金流”的处理。如果我们将每个国家的RTGS系统视作一个圆,跨境支付需要做的就是需要将这些圆连接起来。而连接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在两个圆外面画一个更大的圆;第二种方式是画一条直线将两个圆连起来。

“画一个更大的圆”的方式在现实中的例子就是欧盟的“TARGET系统”。TARGET是一个由欧盟15个不同国家RTGS系统连接组成的跨境支付体系体系,如下图所示。

这种“画一个更大的圆”的方式其实相当于欧盟在各国央行的基础之上,又建立了一个“央行的央行”。欧盟各成员国的央行,在这个“央行的央行”中设立清算账户,来完成最终“资金流”的处理。当然,这种建立一个“央行的央行“”方式只有欧盟适用。只有在欧盟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各成员国的央行才愿意接受一个“央行的央行”的存在。

“画一条直线将两个圆连接起来”的方式对应着中国人民币跨境支付两种常用的方式:“清算行模式”和“代理行模式”。这两种方式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境外银行需要在中国境内的指定银行开设一个人民币往来账户,用来对“资金流”进行处理,这个人民币往来账户就相当于是连接两个圆圈的“线”。入下图所示:

在“清算行模式”中,境内的“指定银行”就是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与中国银行澳门分行。有跨境支付需求的国内银行,首先通过中国的RTGS系统将资金转移到中国银行港澳分行,然后中国银行港澳分行的行内转账系统,将资金转移到境外银行开设在港澳分行的人民币往来账户中,最终完成跨境支付“资金流”的处理。

“代理行模式”与“清算行模式”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在“代理行模式”中,境内的“指定银行”不是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与澳门分行,而是一家境内有国际结算能力的商业银行,比如工商银行之类。这种有国际结算能力的商业银行就是“代理行”,可以让境外银行在其银行内开设人民币往来账户。除了境内“指定银行”不同,“代理行模式”在其他方面都与“清算行模式”类似。

4.2来自Ripple的创新

近年来,跨境支付领域有很多试图提升现有跨境支付效率的技术创新产生,其中以区块链技术最突出。在诸多区块链技术创新中,又以Ripple公司提供的解决方案应用最为广泛。

针对跨境支付的信息流几乎完全依赖SWIFT通讯网络的现状,Ripple公司推出了一个叫做“xCurrent”的解决方案。按照Ripple白皮书的描述,xCurrent方案有两点相对于SWIFT通讯网络的优势:(1)交易手续费显著降低(Payment processing costs are significantly reduced);(2)即时确认支付结果,并支持实时监控资金流动性。(provide instant confirmation and real-time liquidity monitoring)。前一点是借助于区块链的共识算法不同于传统信息传递方式的技术特点来实现,后一点则是借助于区块链结果不可篡改的算法特点来实现。

针对跨境支付的资金流需要两个商业银行之间开设往来账户的现状,Ripple公司推出了一个叫做“xRapid”的解决方案,在这个方案中,Ripple公司会使用其本身发行的数字货币——瑞波币来进行资金清算,不需要依赖任何银行账户。

总体来说,Ripple公司针对信息流推出的“xCurrent”方案应用前景比较好,而针对资金流的“xRapid”方案因为涉及到了数字货币,而数字货币本身价格不稳定,所以暂时应用比较少。

5.本章回顾

这个章节写到这里就要结束了,从货币“流通”的角度,我们从“银行与支付的关系”一路讲到了“跨境支付”:在第一部分里,我们说了为什么银行会在支付体系的发展中扮演推动者的角色,介绍了美第奇银行与山西票号是如何在原始的技术条件下打造出支付体系的雏形;在第二部分里,我们介绍支付体系中的信息流和资金流分别经历了怎样的变革,现代的支付体系又是怎样借助于这两场变革从雏形中“涅槃而生”;在第三部分中,我们简单介绍了中美两国支付体系的基本构成;在第四部分中,我们讲了跨境支付中一般采用怎样的机制将各个国家的支付体系连接起来,以及区块链这样的新兴技术在对跨境支付进行怎样的改造。

作者简介:孙超,资深互联网支付产品经理,专注于支付核心系统与跨境支付方向。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