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到全国,从二维码互联互通看产业互联网的趋势
2018年12月1日,沪杭甬率先在全国正式启动地铁刷码互联互通。而据了解,今年年底,互联互通还将在南京、合肥等地进一步扩展,未来还会覆盖更多长三角区域城市。
近年来移动支付在交通领域的竞争水深火热,二维码进入交通支付市场之后为消费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捷。但是,相对于交通卡和NFC支付,各地二维码采用多样的标准,不一样的APP,不一样的清结算渠道,兼容性问题让二维码的跨区域互通性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传统的卡介质。
在支付宝的技术助力下,长三角率先迈出这一步,克服了跨区域兼容、结算等难题,成为全国第一个有地铁“通票”的城市群:三省一市4地地铁将与支付宝一起实现扫码过闸互联互通,相当于有了一张“通票”。
“沪杭甬”的二维码互联互通打响了跨区域刷码的第一枪,地铁“通票”所带来的产业凝聚力将会影响整个交通领域,而从长三角到全国,一场关于产业互联网的战役正在悄然打响。
为什么率先在长三角领域布局互联互通?
二维码互联互通的消息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业内人士认为,在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以外,二维码的跨区域互通将会给交通支付带来革命性的影响。那么,作为支付宝提供技术支持的首个互联互通城市群,为什么要率先在长三角领域展开布局?
一方面,长三角城际的高频度流动产生了强烈的地铁互联互通需求。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的人口总数超过2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6,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4。
与之相应带来的是区域间人口流动频繁、经济商业合作紧密、城际间旅游消费互通。据上海地铁数据显示,上海地铁扫码出行的乘客中,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乘客包揽前四,是地铁扫码出行的绝对主力。
另一方面,长三角人刷码乘车已经成日常出行标配。据上海地铁数据显示,当前,有超过30%的地铁乘客会选择移动支付来实现出行缴费。上海白领小徐在把公交卡刷到只剩3毛钱后,就再也没有使用过,取而代之的是每天用手机扫码坐地铁。现在,她再也不用在出门前到处找公交卡了。
不仅是上海,在其所辐射的长三角地区,也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公交出行领域,接入移动支付功能。根据《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报告信息显示,在长三角城市群所覆盖的26座城市中,有大约七成的城市已支持刷码乘车,包括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长三角城市群主要城市。
既习惯方便快捷的扫码乘车方式,又想要实现跨区域地铁的互联互通,消费者对于出行的需求让二维码的互联互通应运而生。据了解,此次支付宝携手三城市的扫码互通不仅运用了成熟的互联网技术还遵循了互联互通的“五原则”,即设备不改造原则、支付渠道本地化原则、优惠本地化原则、账户和票款保障原则和共享共建原则。其核心是在各方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数字化出行,为各地居民提供便利,节约社会资源。
互联互通背后的技术和难点
交通领域的一卡通互联互通推行多年,经过各种标准的变革,多套机具的改造,各项规范的制定,一直到现在也未能真正实现全国的一卡通互联互通,可想而知互联互通的难度有多大。
上海、宁波、杭州三地地铁线路多、里程长,新老线路时间跨度大,硬件设备不统一、票务系统不兼容……这些对于二维码互联互通都是不小的挑战。
作为一家科技企业,支付宝沉淀出包括支付、金融、安全、信用、数据、技术等多维能力,成为其能够在出行领域不断创新的基础,也是助力互联互通实现的基础。
而互联互通能够实现的背后技术主要有两个:
1、双离线技术
在交通领域,影响移动支付最关键的两个点是网络和速度,网络决定了手机在任何状态都能顺利通过闸机,速度决定了用户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闸机。
体验过支付宝刷公交的朋友不难发现,与在便利店“刷”支付宝不同,乘坐公交的支付信息并不是瞬间显示,而是在“叮叮”声响后的大约2-3秒。“双离线”二维码支付技术:保证了在0.3秒内,在闸机、手机双双离线的情况下也可以用户顺利刷卡乘车。因此,在信号不稳定的地下环境,以及日均千万级的大客流下,通行效率和安全是第一位的。
2、Alipay inside系统
上海用户拿着“Metro大都会”APP前往宁波、杭州地铁坐车时,可以直接在APP内切换到当地地铁的二维码进行乘车。同样,杭州和宁波用户也可以使用当地的地铁官方APP,切换上海二维码实现无障碍乘坐上海地铁。
这背后,是支付宝独家研发的快速兼容支付系统Alipay inside,这就等于支付宝做了一个标准平台,对于采用这个平台发码的地铁,都可以使用Alipay inside快速输出二维码规范,就能实现不同地方二维码兼容,极快打通了不同地区app的账户体系,解决了跨区域结算问题,为以后更多城市互联互通奠定了技术基础。
解决了技术问题后,互联互通最主要的难点在于兼容性。互联互通要根据每个城市地铁运行特点、技术特性和三地不同的软硬件结合来解决兼容性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每个城市的票务系统、闸机硬件、扫码读卡器等等设备都是不同厂家,每个用户使用的手机种类也是五花八门,怎么让每个人无论使用哪个品牌手机,都能在任何一个城市顺利刷码过闸?这就对兼容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通过阿里云+支付宝的生态联合,就能最快解决这个问题。阿里云拥有全球最先进终端测试平台,覆盖了全球主流的350多种机型。据了解,依托该平台,支付宝团队和地铁技术人员一起,仅仅用了不到一周时间,就完成了测试。而且在一个多月的反复优化中,将0.6秒的单人通行时间,缩短到了0.3秒。
从交通领域开始,互联网竞争从消费领域转向了产业生态
近年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开始将业务布局转向了B端。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消费互联网的流量红利逐渐消失,局势已经趋于稳定;另一方面企业面临互联网的洗礼之后,传统企业需要寻求更加优秀和成功的互联网生态。
但我们没有料到的是,改造难度最大、复杂程度最高的公共交通领域却成为了这场产业互联网变革中的“先行者”。
11月15日,香港地铁正式宣布接入香港版「支付宝」AlipayHK,经过一段时间的技术调试之后,预计在2020年,香港人就可以用港版支付宝扫码过闸坐地铁了。
在出行领域,支付宝是国内领先的探索者,目前支付宝刷码技术已经输出落地到全国120多个城市的大交通领域,长三角区域实现了地铁、公交、单车、高速公路全路网覆盖。其中,包括双离线技术等在内的核心技术应用,可以解决人车都不在网络环境内也能扫码支付成功。
在中国香港,小巴和港铁即将实现刷码坐车,而且未来香港版“支付宝”AlipayHK和内地版支付宝2个都能用。在马来西亚,如今已经有7座吉隆坡的地铁站都可以用本地钱包TnGD刷码过闸,大大提升了当地年轻人早晚高峰赶地铁的效率。
甚至在今年10月底,支付宝将乘车码的能力开放给了高德地图,在杭州、天津、青岛、石家庄、郑州、南京等20多个城市上线扫码乘车功能,用户在乘坐公交出行时,使用高德地图打开乘车码,即可扫码乘车。
使用频率高、覆盖范围广、渗透层次深让交通领域的移动支付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而交通领域的互联网竞争显然已经从最初的消费领域开始转向了产业生态。交通支付仅仅是产业互联网大势中的“冰山一角”,支付宝赋能企业的是技术支持、大数据、风控、生态连接等各方面的能力,而产业互联网的“东风”将刮进新零售、物联网等更多领域。
产业互联网的核心是生态,支付宝有着天然的优势
接连拿下香港地铁、沪杭甬地铁,支付宝在交通领域的产业互联网布局已经进入收割期?实际上,产业互联网的核心是生态,而在这一方面支付宝有着天然的优势。
作为一个具备商业基因的公司,阿里巴巴是生态式组织的代表。阿里创建1688采购批发平台、淘宝、天猫等生态群落,让中小企业、个人创业者和消费者在这个群落中安家,阿里负责为群落中的居民提供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如支付宝、搜索、邮箱、P4P(按效果付费)等,制定规则,维护秩序,实现共生共荣,和谐发展。
来源:奥本海默报告
生态化的优势是内外资源高效整合,组成部分之间互为依存。支付宝作为依托阿里成立的支付开放平台,目前在全球拥有超过9亿用户,千万级的商户资源,10亿科技创新基金,在产业赋能和资源共享上拥有天然的优势。
就拿目前交通领域的项目来举例,支付宝为何能够顺利拿下港铁?
首先是,支付宝在技术能力上优势明显。今年4月,香港地铁开始正式在全球范围寻找扫码过闸合适的合作方,其中包括多家支付领域巨头。在技术对比中,香港地铁的目标是实际测试下1分钟过闸30个人,而香港版「支付宝」AlipayHK,则是以更快的速度征服了香港地铁。
其次,上海地铁是第一个与支付宝合作的地铁,而在现代化、体量、运营等各方面港铁都是对标上海地铁。这也为支付宝拿下港铁提供了借鉴。
最后,在香港支付宝早已经对接了香港小巴,并且结合地铁,支付宝提出了一套“一码扫巴士+地铁”的方案,得到了相关方的认可和支持。
另外,在拿下长三角互联互通的项目中,支付宝同样有着“前人栽树”的生态优势,比如上海地铁的APP就是支付宝打造的,综合用上了支付宝、阿里云、高德、钉钉等诸多能力;而将三地地铁机具测试打通,需要一个实力强大的实验室去做测试,这个实验室目前全国仅阿里云拥有。
这些都是支付宝在技术和生态方面的优势,在交通支付的缩影下,产业互联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于企业而言,需要做的是正视科技和互联网的变化,迎接和拥抱产业互联网的到来;而对于我们消费者而言,需要做的就是享受互联网变革所带来的时代“福利”。
交通支付微信社群,有兴趣的朋友请添加群主:18002540911 备注:公司+姓名+职务+交通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