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支付的入港之路


2018-11-30 10:00来源:移动支付网    作者:小P

近日,支付宝、腾讯、银联三个境内移动支付巨头,先后宣布与港铁公司合作,在不久的将来,内地及香港用户将可以在香港通过扫描二维码过闸坐地铁。消息一出,引发了业内的激烈讨论,交通作为高频的支付场景,在移动支付不断革新港人支付方式的背景下,几乎成为了八达通最后的“护城河”。曾经无比强大的八达通未来会被淘汰吗?刷卡还是扫码,香港人在移动支付时代又会如何选择呢?这一系列的问题成为了现下支付界讨论的热点。

交通的卡码对抗

“没有想到扫码支付进入交通领域的脚步如此之快。”一位交通支付行业人士发出了如此感叹。

微信与支付宝在扫码乘车领域的发力时间主要是在2017年,而到2018年,两大巨头便斩获颇丰,覆盖城市均超过100个。其中,腾讯的扫码乘车业务,已经覆盖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交通系统。

在10月23日举办的中国智慧交通大会上,对于在交通扫码乘车的发展情况,腾讯终于“官宣”,乘车码开通用户超过5000万。

5000万用户在中国超13亿人口的市场规模中,看似并不多。而在互联网时代,只要找到恰当的市场痛点,大多数应用的用户数都可以超过5000万,何况是拥有国民级社交应用的微信。

但来自各地的交通运营方代表在大会上所公布的数据,则令这5000万更加有力量:目前深圳地铁和杭州地铁乘客扫码乘车的占比分别为40%,42%,其中深圳地铁总共乘车的日结算量达500万人次。

腾讯和支付宝分别在本部城市,将扫码乘车的占比做到了40%。也就是说,每10个人当中,就有4个人选择扫码乘车,剩下的60%左右,是包含单程票、一卡通、NFC一卡通等其他支付方式。这表明二维码支付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已经被普通用户所接受,而且是在深圳、杭州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

不久的将来,港铁也将支持扫码乘车,这个东方国际化大都市的用户是否会接受二维码支付在地铁上的应用呢?并且,这次二维码支付所面临的对手是在香港根深蒂固的八达通,能否取胜还未可知。

截至2017年,市面上流通着超过3450万张八达通卡,相当于每位香港人平均持有4张八达通卡,每日交易宗数超过1300万,金额超过1.5亿港元。全港年龄在15至64岁的人群中,拥有八达通的人士逾99%。15000家商户支持。

简单的说,香港只要需要支付的地方就支持八达通,覆盖领域之广,支付体验之好,被全球的一卡通公司所称道。二维码支付的到来,港人会如何选择?在此,或许需要重新评价不同支付方式的利弊。

新时代各种支付方式对比

在移动支付刚刚兴起时,人们常常对流行的支付方式进行对比,以让用户知晓各种支付方式的利弊。而今,境内移动支付已经冠绝全球,二维码支付已经被国人所接受,是时候对各种支付方式进行重新评估了。

本文从安全性、门槛、精准性、可普及性、商业可延展性等角度,分别对现金支付、卡支付、NFC支付、二维码支付进行对比。其中,精准性是指在支付过程中,该支付方式如何精准地完成指定的交易金额、指定的交易区域等方面。商业可延展性,是指支付方式所能带来的附加服务及商业价值。

现金支付,在国内移动支付的地区,基本成为了辅助的支付方式,老人及一些特殊场景,现金仍然是必须的。作为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流通货币,现金无门槛但也无商业可延展性,交易完成之后,支付和被支付的双方不再有瓜葛,并且现金支付安全性低,而且有找零麻烦。近期,在香港深水埗一间便利店发生的一起抢劫案中,抢劫犯就逼迫店员进行微信转账,如果是现金,怕是抢劫犯早已得手。

卡支付,包括八达通的免密支付和银行卡支付,银行卡的安全性会更高。从各个角度来说,卡支付是安全与便捷均衡的支付方式,但是丢卡的麻烦却一直困扰着每个持卡人。不记名的交通卡丢失之后,需要重新购买;记名的交通卡或者银行卡,则需要进行挂失再补卡。即使强大的八达通,也难逃丢卡的麻烦与尴尬。

NFC支付,则是各个方面都比较优秀的支付方式,特别是在Apple Pay推出之后,NFC支付的安全与便捷支付体验,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但不得不说的是,相对其他支付方式,NFC支付门槛可谓极高,不仅仅终端需要改造支持,消费者也需要购买拥有NFC功能的手机。不过在香港地区,用卡环境较好的情况下,终端改造要求不高,但对消费者手机的要求仍较高,这也是NFC支付较难大规模普及的硬伤。

二维码支付,在早期时候各方不太看好。但是,从当下中国二维码支付走向全球的态势来说,二维码支付是成功的。一方面是门槛低容易普及,只要拥有智能手机的用户,都可以开通二维码支付,而二维码支付的崛起的背后正是全球智能手机的普及及通讯技术发展的浪潮,加上商业补贴及红包活动,在国内快速普及开来。另一方面,二维码不仅仅适用于支付,更是可以将线上与线下连通的方式,商业可延展性极强。

那么二维码支付在内地为什么成功了呢?香港是否也有借鉴之处呢?

中国二维码支付到底是怎么成功的?

早年,智能手机的不断崛起,带来了人们对移动支付的无限畅想。2.4G、蓝牙、NFC、二维码等技术,都是曾经热门的移动支付技术,特别是NFC与二维码之间的竞争。作为发展多年的移动支付技术,NFC早在功能机时代就开始推广,期间有银行、卡组织、运营商、手机厂商等强企和超级巨头的参与,虽然目前稍有起色,但仍然与二维码支付的普及度相差甚远。

那么二维码支付脱颖而出原因是哪些呢?除了低成本,快普及,或许还有以下原因:

1、关键场景的搭建及补贴大战助推。

2013年末开始到2014年上半年,是打车软件大战时期,腾讯与阿里培养起了中国人第一个规模化的移动支付场景。打车软件大战开始之后不久,2014年春节,微信红包的推出,让社交P2P支付开始普及,不久之后移动支付的补贴大战也爆发。回顾早期中国移动支付发展,关键场景的打造,如打车、社交,再加上补贴,都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2、技术及产品的不断更新迭代。

二维码技术在应用于移动支付之后,在安全和便捷性方面都在不断提升。安全性方面,早期付款码是可以截屏的,但随着截屏盗刷事件的不断发生,支付企业开发出截屏失效或者付款码界面禁止截屏的功能,极大地提高了二维码支付的安全性。便捷性方面,针对高速公路收费的场景,就有企业推出了1.5米~2米的二维码读取设备。另外,为了满足地铁闸机支付场景的速度快需求,腾讯的乘车码平均过闸速度控制在0.2秒以内,一分钟可以过闸40~50个自然人。

由于二维码技术的可塑性强,技术和产品的更新迭代快,让二维码支付体验不断提升,这也是二维码能够步入各行各业,被大小商户和用户接受的一大原因。

3、二维码的商业延展性极强。

二维码让很多互联网公司,实现了从“虚无缥缈”的线上步入“踏踏实实”的线下的商业转变。透过线下小小的二维码,对接的是庞大的互联网服务。聚合支付的出现,就是二维码支付延伸出来的代表产业,此外,微信小程序、二维码点餐等产品和服务的推出,都充分展示了二维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命力。

从以上三个角度来看,香港完全接受二维码支付还有多远呢?或者2~3年时间,或者更短。毕竟二维码技术成熟度已经非常高,剩下的就只是习惯市场。

香港的二维码支付时代还有多远?

目前二维码支付在香港还只是初级阶段。关键场景仍然在打造,今年6月,滴滴香港开始支持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并且不久之后,本地港币在线支付功能也将接入。此外,今年春节期间,微信香港钱包也发放了1000万港元红包,进一步促进用户绑卡消费。这一切,都像极了境内早期移动支付市场情况。

此外,针对香港本地市场特色,支付企业也作出了相应的模式和产品改变。如符合当地监管需求,2016年年中,香港金管局发布了首批支付牌照企业,腾讯和支付宝就位列其中。根据香港金管局的要求,用户的消费数据和支付信息都将受到当局严格的监管,以此保障每一个香港用户资金和信息安全。

在产品方面,为了保障资金安全,微信香港钱包就对绑定不同银行的银行卡有限额要求:

此外,为了打消新用户对使用顾虑,微信香港钱包针对“手机丢了怎么办”等场景化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决方法说明:

对于支付安全性,微信香港钱包官方也曾表示,公司一直遵守监管机构的指引,首要任务是保障用户的资金安全。公司绝不支持任何人士企图通过微信香港钱包进行不法行为,必要时会积极配合执法机构调查。

回来再说扫码支付进入地铁。中国内地地区从2013年开始发展移动支付,2017年二维码支付才大规模进入交通领域,期间间隔了4年。再看港铁与移动支付巨头的合作,腾讯方面的消息是,到2021年年中,内地及香港用户就可以用微信乘车码刷码过闸坐地铁。香港移动支付,从2016年发放支付牌照,2017年各方入局发力,到2021年,其实也是间隔了4~5年时间。

这或许是巧合,亦或许是某种安排,二维码支付需要一定的用户习惯培养和市场规模成长时间,或许到2021年,港人已然完全接受二维码支付,扫码乘车正好贴合港人的移动支付需求。

二维码正在改变香港,但多样的支付方式仍然会并存,八达通作为全球最为便利的通卡产品,仍将深受港人喜爱。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移动支付浪潮之下,八达通公司也推出了移动支付应用“好易畀(O!ePay)”,二维码支付或许对港人来说,带来的不是支付方式的颠覆,而是融合,让传统支付方式与移动互联网结合,为港人提供新时代的支付便利。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